跳到網頁內文區。

:::
女聲 LOGO

女聲

Woman’s Voice

《女聲》第013期 2000年9月16日 編輯:小招/依瑪貓
網址: http://www.wov.idv.tw/
讀者意見或投稿請寄至
女聲專屬信箱 editors@mail.wov.idv.tw
本期文章:
  1. 離婚女人也有情慾自主權!!/小招
  2. 習以為常的性別盲/依瑪貓
  3. 〈讀者投書,來函照登〉/蘇岱崙

離婚女人也有情慾自主權!!

小招

前陣子逛了一個女性網站,其中設有一個女性解放論壇留言版。雖名為女性解放論壇,不知何故,其中卻充斥著保守的父權言論或一些與主題無干的留言。總之呢,其中一則留言吸引了我,倒不是內容多有見地,而是這則留言恰巧凸顯整個社會大眾對一個離婚女性的觀點。

內容大抵是說,留言者的某同事,是個離婚又有小孩的女人,除了前夫常來騷擾外,又跟一個離婚的男人糾纏不清,而這個離婚的男人又跟前妻分得不清不楚。她並不認同這位朋友的作為,提出的問題是,質疑這位朋友為什麼自我作賤,而同樣身為空服員,也很害怕這位離婚的女同事會破壞她們的名譽。一位讀者回應,認為離婚的女人也有善待自己的權利,做為朋友應該尊重當事人的生活方式,而不是道德批判,卻因此引來眾人的圍剿。

對於上述事件,我不想單純地評判誰是誰非。我想先從我們如何看待離婚女性的情慾談起。

我沒結過婚,不太能瞭解一個人要決定離婚時的心理感受。我能夠確定的是,婚姻並不是一個能夠自由來去的狀態,尤其當婚姻不斷被合理化為人生的一個必經的過程時,社會輿論的壓力讓離婚者更難以平常心面對脫離婚姻的後果。我的離婚朋友們,便飽嚐自由戀愛的差別待遇。

一個未婚者,不管她戀愛幾次,失戀幾次,乃至分手幾次,都有權要求幸福的祝福,走上婚姻舞台,這樣的祝福卻罕見加諸於離婚者的身上,尤其在交往期間。很多離了婚的單身女性卻好像作錯事的孩子一樣,彷彿每個人都有權力去干涉她、糾正她,盯著她的交友狀況,窺伺她的一舉一動、一言一行。不論是否談過戀愛,只要是沒離過婚的人都可視她為感情的無能者,否則怎會婚姻失敗?她的交友對象、狀況都得獲得每個人的認可,否則眾人便虎伺眈眈,抱著看肥皂劇的心態,滿心期待、預測著她將再度面臨感情受挫與不幸,重蹈覆轍。

這些年來,一些婦運團體致力於修改民法親屬篇。為了修法,必須動之以情,才能影響輿論及民意代表,通常僅僅訴諸以理並不太能鞏固服袞袞諸公修法的意志。因此大部分凸顯出來的離婚個案,不是惡意遺棄、惡意脫產,就是暴力相向,以要求判決離婚者或爭取親子撫養權。基本上,我同意這樣的策略,而且這也的確達到某種成效。但是有意無意的,建構了一種離婚女性獨特的刻板印象--無助的、可憐的、受虐的、貧窮的、缺乏自信,含辛茹苦撫養子女的無慾女性。

因為這些楚楚可憐的形象,沒有爭取到親子撫養權的女人,她得維持母親聖潔的光環供子女膜拜,爭取子女的尊重、懷念與諒解;爭取到親子撫養權的女人,得以小孩為重,節制個人慾望。一個離了婚的女人若是在眾人睽睽下把男人帶回家,她得面對周遭有聲、無聲的譴責;離了婚的男人帶女人回家,眾人會幫忙解圍,像是小孩需要媽媽,或是家中需要一個灑掃、洗衣、煮飯、顧家、課子的女人來合理化這個行為。女人,敢輕言離婚嗎?

不可否認,有些女性是無法忍受家庭暴力而逃離婚姻,有些女性是惡意遺棄、惡意脫產下的犧牲者,但這並不代表所有婦女都是得告上法庭的離婚個案,有許多女性是雙方私下協商的兩願離婚。就好像有個朋友想離婚,找不到離婚的見證人,又不想被律師賺一筆時,在無計可施下,打電話向婦女團體求助,沒想到對方只想為她作心理諮商。

這些女人脫離婚姻的牢籠後,如同自由的小鳥展翅高飛,隨心所欲。她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,也知道自己想做什麼,或是如何善待自己,所以才有勇氣離婚,畢竟整個社會對離婚的女人並不厚道,連帶地也歧視在單親家庭中成長的孩子。離婚的女人並沒有作錯事,不過是選擇了另一種生活方式,就如同當初選擇結婚一樣。

如果我們能祝福結婚的人,為什麼不能祝福離婚者的生活方式,管她交幾個男朋友?重要的是,在離婚的好友找到情投意合的伴侶時,不要拿衛道的放大鏡去檢視、評論她的情慾生活,或是把對方視為破壞群體名譽的污泥,唯恐沾惹而避之不及,更不要只是想指導她能做什麼,或告誡她不能做什麼,在情慾的路上,我們並不比離婚者來得聰明。幸不幸福,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,尊重離婚女性的情慾自主權,給予適當的協助(例如偶而幫她帶帶小孩,讓她有空去約個會、看看電影),這才是好朋友應該做的吧!


習以為常的性別盲

依瑪貓

我們常常會對很多明顯的性別問題,習以為常。

譬如說,某位男藝人對女友隱瞞自己的婚姻狀況,我們會反過來為他辯護說:藝人在外發展不得已。我們不會同樣地把她的女友的處境當成不得已,反而會跟著閒言閒語:是啊,她的個性本來就有問題。又譬如說,女副總統為自己被架空而叫屈的時候,拼命抨擊女副總統為政治亂源,是新型態病毒,可是當其它同黨男同志高喊被男總統冷落時,卻開始低吟:嗯,的確,新政府有很多潛在危機。

性別盲就是,看不見擺在眼前的性別問題,不論是用不同標準看待男∕女的道德標準,還是用不同標準看待男∕女的收入差距。把男∕女公平掛在嘴上,卻看不到赤裸裸的男∕女處境差距。

性別盲的原因很多,其中一個原因是:習慣性地聽男人訴苦的結果。男人很辛苦的。我爸也很辛苦,每天為了養家在外面打拼,白天工作晚上應酬到凌晨三、四點,就為了我們這一群小鬼。每次他喝醉酒跟我們真情流露的時候,場面其實是很感人的。只是,那往往是清晨三、四點,我們睡到一半被挖起來聽他真情流露,隔天早上七點還要上學。不然就是,邊聽他真情流露邊聽媽媽被毆打的聲音,我們幾個小鬼害怕地躲在被窩裏裝睡。

我花了很多年,才克服對男性處境的同情。最後我的結論是:同情又怎麼樣?很可憐又怎麼樣?無法掩飾男性佔有父權優勢的事實。我可以用很寬鬆的角度同情男人,但如果我這樣做,我要怎麼面對我周遭長期被壓迫的女人呢?

同樣的道理。男人的確很辛苦,要養家,要多一點薪水。可是女人難道不辛苦嗎?女人難道不用養家嗎?不用付小孩的學費、飯錢嗎?女人不也需要多一點的薪水嗎?片面的思考,讓我們得到片面的結論,使我們看不到問題在哪裏。的確,養家很辛苦,錢不好賺,可是薪水水平不足,是整個社會薪資制度的問題,是勞工法規保護不夠完善的問題。然而,養家的辛苦,錢不好賺,是共同的問題,並不足以證明女人可以拿比較低的薪水。

事情必需要像這樣攤開來看,兩邊比較。很多人喜歡說女聲偏激,說女性主義偏激,說支持女性主義是人云亦云,容易受人影響。我很好奇事情常常是反過來的:這麼多性別問題擺在眼前沒有解決,用眼睛就可以看得到,可是她們不願去看,不願去聽,寧可採取和社會大多數主流相同的看法。那麼,是誰盲目受影響呢?


〈讀者投書,來函照登〉

蘇岱崙

小招,依瑪貓你們好!

閱讀了這期的女聲,心中有些小小感想,也願與大家分享。

  1. 沈默的女人一文中,我與小招有類似經驗。在很多與男人相處的場合中,有時為了自己的安全,有時為避免許多麻煩,有時只是覺得不值得浪費自己的口沫與青春,選擇閉上嘴巴。但通常在這種場合裡,我更希望能把耳朵也閉上。

    多話其實是很多台灣男人的通病。他們在你面前分析股票投資,探討高科技產業未來的前景,發表各種自以為是的新聞、政治評論--我真的不知道這種傾向與習性是如何、何時被養成的。男性似乎被要求得博學多聞,但我想很多男性只是裝得博學多聞。記得曾身處在一群男性朋友居多的場合裡,見他們你一言我一語地交換著新知,每個人似乎想說服別人自己的消息來源是最新最正確的,不惜搬出認識某某人,某某人跟我很熟之類的。但在我眼裡看來只是愚蠢得可笑罷了。我真的不瞭解 認識某某人也可以是一種值得炫耀的成就。

    我不是說女人之間的談話就高級許多。也許很多男性朋友覺得女人動不動就談八卦很沒水準。但我們也聊心事,談體己話,心靈無助時總是找得到人願意當你的情緒垃圾桶。我不是男人,我不知道是否男性朋友在心痛心碎時找得到同性朋友療傷。

    男人跟女人其實都有機會成為弱者。但親愛的男性朋友們似乎總是負擔太重,永遠都必須扮演強者,不論在異性或同性面前。我想,承認自己是弱者才是最真實的勇敢吧。比起佯裝的強者,不虛偽隱藏自己弱點的男性,更值得人信賴與相處。

  2. 很抱歉,之前依瑪貓發表有關網路與女性的文章並無機會閱讀,以下純粹是對此期文章的感想。

    關於女性網站(如文中所提 HerCafe 、 iRose )表現不如預期,我想正如文中所提,是由許多因素交織而成,不能拿來做女性是網路低使用者的證據。

    走在台灣市區街頭,觀察一下各種零售通路,很多都是針對女性設計的。女性服飾店不說,康是美、屈臣氏等藥粧店,各種連鎖、個性咖啡店及茶店,消費族群似乎都以女性為主。這類商店越來越多,可見利潤相當不錯。幾年前的數據吧,不知道現在是否還如此,在台灣競爭激烈百家爭鳴的雜誌裡,發行量最高的雜誌竟是一本專門介紹女性化妝、服飾的美人誌。種種跡象都顯示女性蓬勃的購買消費力,從這個邏輯看來,抓出在街頭流動的女性共同消費慾望,作為規劃一個女性專門網站的基本理念,似乎也有蓬勃的前景。

    首先,我想一個性別區隔網站的規劃者必須要問的是,男性與女性使用網路的需求是否有差異?以我個人經驗,我使用網路最多的用途是 e-mail 及查資料,就這兩項需求而言,上不上女性專屬網站似乎沒有差別。其次,對喜愛使用線上對談功能的網友而言,上街購物、看雜誌和上網路功能是不同的,前者屬於單向消費、接收資訊,後者則提供互動機會。假設一位女性網友想在聊天室遇見異性,上一家設定為女性專門網站裡的聊天室遇見異性的機會大呢,還是去一家沒有性別區隔的熱門網站與異性聊天的機會大呢?最後,我會以為是因為線上購物的習慣在台灣尚不普及,正確來說,應該是在購物網站購買有品牌商品的習慣(有許多人寧願在留言版裡和陌生人交易電腦週邊產品,也不曾在網路上買一本書),這點應該是沒有性別差異的。

    不過關於依瑪貓引用女性轉寄郵件這個舉動,作為抗衡父權體制糾纏的例證,我倒有不同看法。

    依瑪貓提到她收到的轉寄郵件者大部分是女性,我的個人經驗卻不同。我收到的各式郵件轉寄者有男有女。況且,我想很多轉寄郵件是僅發生在男-男之間的(如色情圖片),這是身為女性的我們所體會不到的。

    再者,如果轉寄郵件者真如依瑪貓所說,大部分是女性所為,那麼我不但不會把它視作是行動力的象徵,反而有所擔憂--擔心女性朋友是否喪失了她們的判斷能力。許多轉寄郵件包藏了商業詭計(例如只要轉寄郵件給朋友就有免費手機,或一位瀕死的孩子就能因此獲得援助金等等);很多雋永小品及笑話也負載著似是而非的價值觀,尤其強化性別刻板印象的描述。再來接收轉寄郵件對大多數人其實是一種負擔,身為受害者之一,卻毫無過濾地把收到所有的轉寄郵件一股腦倒給通訊錄裡的朋友,加害於其他無辜的朋友。我曾發信給性喜轉寄大量郵件給我的朋友,拜託他們不要再轉寄無意義的郵件給我。一位女性朋友回應道,她其實也很厭煩接收這些轉寄郵件,收到我的抱怨也才驚覺, e-mail 的發明應是助人溝通,而不是增人負擔的。

    基於此,我希望聰明的女性朋友們,以後再收到轉寄郵件時,能夠留心過濾判斷,把有用的郵件轉寄給需要的人,其他的就丟到垃圾桶吧,別讓錯誤的訊息、龐大的郵件,害了你的朋友、爆了她 /他的信箱。


目錄 | 第一期 | 前一期 | 9 | 10 | 11 | 12 | 13 | 14 | 15 | 下一期 | 最新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