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喜歡抽煙,但很多人看到女人抽煙總是有一些奇怪的心態。
有人看到女研社的社員抽煙,認為女研社的人抽煙只是一種對時尚的盲目追求;看到單身的女人抽煙,就認為這些女人在色誘異性;如果這個抽煙的女人已婚,那麼不管她是否懷著小孩,都能跟這些存在或不存在的小孩身心健康、養育良善與否扯在一起。
有一天,我突然發覺男人不只管女人抽不抽煙,他們居然連女人抽煙姿勢是否合乎他們的標準都要加以指正,女人抽煙只能規規矩矩,直來直往,從嘴巴吸進去的,就不能從鼻孔呼出,因為不雅;即使從嘴巴將煙吐出,也不能因避免將煙吐到對方臉上而仰臉吐煙,因為會強化女性抽煙不正經的刻板印象???!!!
女人抽煙不會只是盲從。抽煙不只是效仿男人的作為,不只是向男人示魅(媚)的手段,女人抽煙是向傳統父權規範的宣戰。女人抽煙之所以引起他人側目,是因為跨越性別刻板印象中的女性規範。傳統觀念中的好女人、賢妻良母、純情禁慾的女性都是不抽煙的,但是不管這些女人品行多麼高尚,一管短煙,就能將她的形象全面扭轉。
誰能抽煙?
,就是一種父權價值觀的展現, 520 酷煙胎死腹中,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。因為 520 酷煙設定的是青少年與女性消費群,所以引起禁煙人士的反彈,然而這些禁煙人士事實上也算是保守父權的代言人,如果 520 酷煙一開始的消費群定位是一般成年男性,或許不會引起這些禁煙團體如此大的反彈。
沒錯,抽煙有害身體。但是身體是我的,要怎麼對待我的身體,由我自己決定,不是嗎?政府及某些高舉捍衛人民健康大旗的基金會,要求禁煙、戒酒,現在連既不噴二手煙,吃後也不會神智不清駕車肇事的檳榔都要被禁,就像傅科所說的,人民的身體逐步陷入國家監視與掌控之中。西方第二波婦運的著名標語個人即政治
,爭取的不只是性自主權
與墮胎權
而已,而是更進一步擺脫國家假科學權威之名對人民身體所進行的宰制。
對許多女人而言,抽煙是一種自我解放的實踐。剛開始接觸女性主義論述時,女性主義者說的頭頭是道,自己卻常常陷入跟著書上說一套,實際上做的確是另一套的困境之中。我的重點並不在討論某些女性主義者所具有的偽善性格,我要說的是,女性主義者不是天生的,也同樣必須歷經從父權的包袱中掙脫而出的歷練。很多女性主義者要她的信徒別在意別人對自己身體的眼光,卻又一天到晚告訴這些女人男人用什麼眼光看妳的身體
,試問女人要怎樣才能跳脫出男性凝視
的包袱呢?想要追求身體解放的女人要怎麼跨越起步的性別柵欄?給女人一個自我解放及挑戰的起點吧。這些起點,可以是抽煙、喝酒、吃檳榔、不穿內衣,這不是向男人看齊,而是挑戰男人的特權。
地震的傷口,在某些地方已經漸漸平復,而在某些地方,卻正一步一步蘊釀、擴大。
臺灣是一個令我訝異的地方。
這或許是我的偏見。我不是活在一個災難頻頻的地方,因此,我不習慣看到利用災難謀利的人。也許是因為我生活在臺北。若我生活在風災頻頻的花蓮,或處於戰爭中的巴基斯坦,也許我會習以為常。也許對生長在那兒的人們來說,人們藉此發國難財,政客藉此奪權,早已習以為常了。
然而,我仍然無法習慣這些景像。我也不該去習慣這些景像。
當地震後第二晚,在遠處目堵傾斜的臺北東興大樓時,心中的震憾是難以形容的。那時,我才真正感覺到我處在災區
。路邊的二手家電行拿出六七臺電視供圍觀的路人看,我也湊過去,看到的景像和每年颱風過境時花東地區的畫面差不多。我感到羞愧。每年看著同樣的畫面,對著一堆死傷數字,我早已麻痺無感了,像早上邊吃早餐邊看報紙一樣。這時才發現,我是多麼中產,多麼優勢。
我想想我能做什麼:我應該打個電話給朋友報平安,想辦法上網連絡處身災區的網友。這時候,電視閃過一個簡單的畫面,上面有幾行字:
勁報和你一起共渡災難。即日起每訂閱一份勁報,我們將捐出……
厭‧惡‧極‧了。這是記憶中第一個利用地震謀利的,周天瑞的勁報,就在地震隔天。誰不知道,報紙的收入來源不在報費,而在廣告費?廣告費則是靠派報量換來的。利用救災賣報紙,損失的是微不足道的報費,增加的是無價的派報量和廣告業務。
這是第一個,但絕不會是最後一個。勁報不做,其它企業、團體、政客們也會馬上去做。接著幾天,各式各樣的形象廣告陸續登場。花大錢在黃金時段買廣告妳買一份我們捐出xx元
,以義賣為名行銷。某些批判比較保留,打形象廣告是人之常情,要質疑的是花的廣告費比捐款還多。
我的態度更嚴苛:有錢為什麼不乾脆捐出來?妳買一份我們捐出xx元
,打著人道形象促銷,邊賑災邊賺得飽飽的,這是哪門子人之常情?
後來,賑災行銷
越來越普遍。從大企業到小路邊攤,臺灣人學得很快。頂好超市海報寫著災區來的蔬菜,買菜幫助災區農民重建家園
,家裏附近的埔里檳榔攤寫著埔里來的檳榔,吃檳榔幫助埔里重建
的招牌……
昏倒。
很明顯,這種賑災,針對的是我們這種同情心過剩的人。辛辛苦苦領薪水,一有災難,便義憤填膺地讓大企業削得飽飽的。
這不是黑店,是什麼?緊急命令重罰烘抬物價的黑店,那這種黑店呢?
網路上流傳,某大超市臺中賣場災後一個帳棚賣到 3000 元,被揭發出來後,幾天後就設了捐款帳號,又在賣場到處貼海報我們為平抑物價盡一份心力
,轉瞬間,從黑店漂白成了白店,還是良心商家。礙於沒有下臺中實際看過該超市的 3000 元帳棚,無法指出是誰。
是不是似曾相識呢?沒錯,我們的連戰副總統,開始幾天去災區時,災區民眾想陳情,都被隨扈粗暴地攔了下來;媒體報導出來後,沒幾天就安排演出一場連戰與災區村長老友會面落淚秀
,黑的就漂成白的了。李登輝座機風壓壓死小女孩,李登輝還說她不該在旁邊旁觀
。媒體報導後,李登輝竟說:媒體對政府報導太負面
,到現在一句道歉都沒有,媒體也完全忘了這回事。黑的漂成了白的,那個小女孩,比兩千多人的統計數字更不如。
慈濟在災區廣受肯定,民眾對民間團體比對政府有信心。李登輝一句話,媒體馬上為政府漂白,不到兩星期,政府的信心指數就拉上來了。又一個黑的漂成白的。
地震很好用。全民同心,共渡難關;不共渡難關的都該死。地震成了另一種政治正確。某電子通訊流傳一篇名為愛國者遊戲的文章,反諷著某主播報新聞嘴角居然有微笑,這時候還只顧自己好看,真是可恥。
於我心有戚戚焉。女聲也面臨了一樣的事件:這時候還在說這些有的沒有的,我詛咒妳們通通下地獄!
是的,地震很好用。地震可以排除萬難,超越一切,最後滿足的,不是需要重建的災區,而是個人或明或暗的私慾。發電廠可以排除環保抗爭直接動工,即使新建的發電廠和災變毫無關係,也不可能在三天內蓋好舒解全臺供電。原住民可以立即遷村,不論該地地質、建築強度評估結果是否真的不堪居住。在災難的大旗下,什麼都該被排除,不論妳是環保,是原住民文化,是女人,是各式各樣人們的權益。
地震過後,一場場私慾的角逐,正在臺灣各個角落漫沿著。